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繼續(xù)深化,,我國城市建設一直在高速發(fā)展。以首都為例,,城市化的進程一直處在全國前列,,經(jīng)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時,,環(huán)境污染問題漸漸地凸顯出來,,政府的環(huán)保措施的實行也漸漸進入公眾視野,。環(huán)保問題,,特別是空氣污染問題也越來越成為社會的熱點話題,包括空氣污染指數(shù)的情況,、PM2.5的爭論等,。特別是進入2013年后,1月初全國范圍內長時間,、多地的霧霾天氣,,造成空氣嚴重污染,,讓節(jié)能減排成為社會更加關注的焦點。
根據(jù)中國統(tǒng)計年鑒,,在2004年,,我國建筑能耗占社會總能耗的比例約為25.5%,相當于5.1億噸標準煤,。
建筑能耗是社會總能耗重要的組成部分,,減少建筑能耗成了降低社會總能耗的重要措施之一。
為了降低建筑能耗,,世界各國都在采取相應的手段和措施,。其中鼓勵綠色建筑設計是重要的手段之一。關于綠色建筑認證現(xiàn)有國際上比較通用的是美國的LEED認證,、英國的BREEAM體系,。法國、日本以及中國的臺灣和香港也都在LEED體系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區(qū)的特點制定了各自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我國在2006年推出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GB/T50378 2006 ,,北京市也在2011年12月1日正式實施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DB11/T825 2011 。但是,,綠色建筑的建設推進速度并不是很快,。許多項目評定綠色建筑僅僅成了開發(fā)建設單位鍍金的“賣點”和“噱頭”。
對于如何推進綠色建筑,,筆者認為,,一是要加強政府對綠色建筑政策性的引導,加大對推廣綠色建筑的投入,。例如,,在某些新建開發(fā)項目中,包括居住項目及公建項目可設置前置條件,,即申報綠色建筑才可進行開發(fā)建設,。綠色建筑有了具體的國家和地方規(guī)范,就不再是一個虛的概念,。二是社會媒體要大力推廣綠色建筑,,宣貫相關政策,使社會對于綠色建筑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樹立正確觀念,。形成開發(fā)企業(yè)以建設綠色建筑為榮、設計師以設計綠色建筑為榮,、老百姓以居住在綠色建筑中為榮,、職工以工作在綠色建筑中為榮的理念,為推進綠色建筑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目前,,雖然對評定為二星的綠色建筑國家及地方財政每平方米補貼45元,、綠色三星的每平方米補貼80元。但這些補貼在綠色建筑的投入中所占的比例還是比較低的,,并且這些補貼要等項目運轉一年后才能完成全過程的評定,,才能發(fā)放到位,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開發(fā)建設單位對于建設綠色建筑的積極性,。這些問題還需要政府及相關單位結合不同項目的特性核算項目的綠色成本,,以制定相應政策鼓勵積極推廣綠色建筑。
對此,,筆者認為可制定不同階段的補貼政策,,即在綠色項目設計申報完畢、項目竣工完畢,、投入使用一年后等時間節(jié)點實行分階段的補貼,。此外,補貼的形式也不必拘泥于單純的現(xiàn)金補償,,可嘗試多種類型的補償方式,。例如,在土地招拍掛時,,如承諾建設綠色建筑,,可對于土地價格有一定優(yōu)惠;在開發(fā)建設中,,如申報綠色建筑階段,,可對于開發(fā)建設企業(yè)的稅收政策給予一定的優(yōu)惠等??傊?,政府應注重實際,多投入一些,,讓開發(fā)建設單位能夠看到建設綠色建筑實實在在的回報,,使這些真正蓋房子的人有建設綠色建筑的積極性。
推廣綠色建筑的建設是個長期的,、綜合的過程,,這需要多個部門共同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guī),,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只有這樣,才能把北京建設成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宜居城市,。(中國建設報)